0
2025年11月20日,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成功举办了一场科研沙龙活动。本次活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营造科研氛围,多位教师分享了近期研读的前沿科研论文,内容涵盖文学翻译研究、数字人文技术应用、经典文学阐释及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教研室在英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持续探索与思考。

活动中,邝梦丽老师首先分享了题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手法的翻译处理与效果”的论文。她指出,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小说中象征符号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和加注等,并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文化差异、语言特征和美学意义,以实现象征意义的有效传递与跨文化传播。
倪新玉老师则聚焦于技术前沿,介绍了“数字人文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以大语言模型在专门用途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一文。她谈到,该研究通过具体案例测试了大语言模型在专门用于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效果,认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势在必行。同时,她也提醒,教师应理性看待技术工具,关注其局限性,并始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张垚丹老师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享了关于“对情绪的理性约束:简·奥斯汀小说中的自制力与创作观”的论文心得。她阐释了该研究如何通过分析奥斯汀笔下人物对情感与理智的权衡,揭示其深刻的道德观、社会观察及其文学创作的独特匠心,为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胡多娇老师关注教学实践,介绍了“任务驱动下的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活动设计”的研究。该研究基于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真题的分析,设计了一套可融入常态化教学的任务驱动型课堂活动体系,旨在通过真实情境与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与综合语言素养。
最后,孙悦老师分享了关于“数智背景下智慧学习工具赋能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研究”的论文。她提到,该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智慧学习工具在提升学习自主性、协作能力及学习效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指出了学生在自我控制、信息素养以及教师数字能力、学校环境支持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次科研沙龙气氛融洽,讨论深入。与会教师均表示,本次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灵感,未来将继续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共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