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首页> 招生就业> 就业创业风采

赫文语

发布人:zcyadmin
发布时间:2025-08-07
来源:外国语学院

44

外国语学院优秀学子


赫文语,2023级,英语(师范)专业,于2025年顺利获得爱丁堡大学硕士录取offer。

个人荣誉

2025年省级优秀毕业生

2025年中原科技学院校级优秀毕业生

2023-2024学年担任校团委办公室干事

2023-2024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

2023-2024学年团学组织工作中获得“先进个人”

2023-2024学年荣获“模范学生干部”

2023-2024学年全国大学英语竞赛本科英语类一等奖·词汇大师杯(省级)

2023-2024学年第四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大学组郑州校区三等奖

在校期间担任班级团支书

 

学业成就

专业综合排名年级第一

参与清华大学语言学科研项目,在EI/CPCI顺利发表“功能对等理论下《清热解毒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论文

顺利获得爱丁堡大学硕士录取offer

 

校园活动

在校团委办公室,处理学校文件和打印学校证书;处理宣传部、组织部、志愿者协会等单位的学习报告

协助党务教师处理党组织相关工作;展现组织、合作、沟通和公众演讲能力。

英语角俱乐部带领俱乐部成员每周阅读英语文章,练习英语口语;

社会实践

尚语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投身于多元领域的翻译任务。涉及公司业务覆盖的汽车、机械、能源矿产及国际工程等行业资料,包括技术文档、商务合同、市场调研报告等。

译国译民翻译公司,实践医疗类文书翻译,后期审校。

工控网(北京)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参与该公司的翻译项目,提供10万字的中英文翻译服务。

上虞(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翻译服务;实习期间共完成100万字翻译服务。

个人感言

回首在中原科技学院的求学岁月,每一幕都历历在目。初入校园时的懵懂青涩,在一次次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实践锻炼中逐渐褪去。课堂上,老师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更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社团活动中,和同学们一起策划活动、解决难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也锻炼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大学期间,我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科研方面,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和团队成员一起攻坚克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些经历让我不断成长,也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临近毕业,我选择出国深造,申请了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并顺利获得这四所学校的offer,最终选择爱丁堡大学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

凡是过往,即为序章。站在人生新的起点,我愿以“怀瑾握瑜”的赤诚守护内心的纯粹,以“嘉言懿行”的准则丈量脚下的道路。带着在中原科技学院收获的知识、能力与精神,我将无畏风雨、勇毅前行。无论走向何方,我都会牢记母校“人格、能力、责任、奉献”的谆谆教诲,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挑战,以坚定的信念砥砺奋进,在人生的舞台上续写拼搏的华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母校的荣光在奋斗中熠熠生辉,为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专访

1.在专业学习中,有没有让你突然顿悟的时刻?

大二翻译课上,老师让我们译 "洛阳纸贵"。我直译 "Luoyang Paper is Expensive",被老师笑着摇头。后来他带我们查《晋书》原文,才知道这个典故讲左思写《三都赋》引发抄写热潮。真正的翻译不是文字搬家,而是要传递文化典故的逻辑 —— 现在我翻译成语时,都会先画 "文化背景思维导图",比如译 "愚公移山" 时,会补充 "Chinese Foolish Old Man" 背后的坚韧精神阐释。

 

2.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背后,你有哪些反常识的学习方法?

很多人觉得死磕课本就能拿高分,但我更注重 "知识编织法"。比如学《英语教学法》时,我会把每个教学理论和翻译实践结合 —— 用 "任务型教学法" 设计翻译工作坊,把奈达的 "动态对等" 理论做成思维导图贴在书桌前。期末复习时,我很少背书,而是用 "费曼学习法" 给朋友讲题,有次讲 "功能对等与中药翻译" 时,她们听不懂 "文化缺省" 概念,我就用 "胡辣汤配方翻译" 举例:直接译 "胡椒、八角" 外国朋友不懂,得补充 "Spices for Henan Hot Soup, adding warmth to winter",这样一讲她们全明白了,我自己也把理论吃透了。

 

3.在申请国外院校时,非 211 背景是否让你遇到过阻力?如何突围?

爱丁堡大学面试时,考官直接问:"你们学校的翻译课程设置和 985 院校有何不同?" 我没有回避差距,而是展示了 "中原特色翻译实践":比如我在老家做的 "古城墙英译项目",把 "拱阳门" 的建筑术语和明代防御体系结合翻译;还有在译国译民翻译的 "河南中医药大学海外招生简章",特意加入 "张仲景医学文化" 的注释。我告诉考官:"非 211 背景让我更擅长从地域文化中挖掘翻译素材,这是我的独特竞争力。" 后来招生官在录取信里写:"你的实践展现了‘小切口深挖掘’的学术潜力。"

 

4.在清华大学科研项目中,跨校合作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

最大的障碍是 "学术语境差"—— 清华团队习惯用 "认知语言学框架" 讨论翻译,而我作为本科生更熟悉基础翻译理论。记得第一次汇报时,我用 "功能对等" 分析中药说明书,被老师追问:"这个理论在跨文化医疗传播中的局限性在哪里?" 那晚我熬到凌晨 4 点,把奈达理论的英文原著重读了 3 章,还整理了 "翻译理论演进时间轴"。后来我学会用 "问题导向法" 沟通:每次开会前先列 3 个具体问题(如 "如何量化中药术语的文化负载程度"),用数据和案例代替模糊表述,逐渐跟上团队节奏。

 

5.发表 EI/CPCI 论文时,作为本科生遇到过哪些学术偏见?如何突破?

投稿时曾被审稿人质疑:"本科生能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深层应用吗?" 我没有反驳,而是在修改稿里增加了 "翻译实践日志" 附件 —— 记录我翻译《清热解毒中药说明书》时,如何用 3 种不同理论对比译法(如奈达理论 vs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还附上了中医药大学教授的术语确认邮件。后来主编回信说:"你的实证研究比很多研究生论文更扎实。" 这件事让我明白:学术圈不认身份,只认证据,把 "我觉得" 变成 "数据证明" 才是硬道理。

 

6.作为团支书,如何用英语专业特色激活班级凝聚力?

我们创了 "文化翻译团日" 系列活动:3 月译《诗经》里的河南方言,5 月做 "黄河流域非遗英译展",12 月用英语排演《焦裕禄》片段。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至,我们把 "饺子" 的英文翻译辩论会搬进食堂 —— 有人说 "Jiaozi" 已被牛津词典收录,有人坚持要译 "Chinese Dumpling",最后我们边包饺子边查 UNESCO 的非遗译法,还把讨论结果做成海报贴在宿舍楼。

 

7.如果给大学四年写一本回忆录,书名会是什么?扉页想写什么话?

书名想叫《从单词本到翻译台》。扉页会写:"在中原科技学院的梧桐树下,我学会了用两种语言丈量世界 —— 用英语读懂莎士比亚时,母语的平仄声韵从未离开过笔尖。" 记得有次在图书馆背《哈姆雷特》独白,突然意识到 "To be or not to be" 和《论语》"未知生焉知死" 在哲学层面的呼应,那一刻觉得语言真是人类最神奇的发明,能让不同文明在译文中相遇。

8.如果用三个词形容你的大学,会选什么?

破茧(从不敢在课堂发言到竞赛舞台演讲)、扎根(在翻译实践中深扎专业土壤)、追光(始终朝着 "文化摆渡人" 的目标奔跑)。记得有次在英语角带大家读《瓦尔登湖》,一个同学说 "原来英语可以这么美",那一刻突然觉得,所有熬夜查资料的夜晚都值了。

 

9.如果十年后重返母校做讲座,你想告诉学弟学妹什么?

想讲三个 "不要":

不要被 "非名校" 标签限制 —— 我大二时觉得申爱丁堡是天方夜谭,后来发现招生官更看重 "你用现有资源做了什么"

不要轻视 "小翻译" 项目 —— 我译过的最不起眼的 "农家乐菜单",反而让我学会处理 "胡辣汤"" 水煎包 " 这类文化负载词

不要停止 "跨界学习"—— 我的中医翻译论文能发表,全靠蹭了一学期中医药的选修课,现在手机里还存着《中药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