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吕静,2021级英语(师范)专业,连续四年学业和综合成绩排名年级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四年获得“三好学生 ”标兵称号。
个人荣誉:
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连续四年获得“三好学生 ”标兵称号
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团员称号
荣获“优秀社长”荣誉称号
荣获“模范学生干部” 荣誉称号
荣获“优秀学长助理”荣誉称号
荣获招生办公室“优秀助理”荣誉称号
2023年英语教育实践“优秀实习生”称号
2025年中原科技学院优秀毕业生
学业成就:
连续四年学业和综合成绩排名年级第一
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证书
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
国际英语人才考试中级证书
2021年获“我的家乡”外语演讲大赛一等奖
2022年获“梦想杯”外语演讲大赛一等奖
2022年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优秀奖
2022年“外研社 •国才杯”写作比赛一等奖
2022年“外研社• 国才杯”阅读比赛一等奖
2022年“外研社 •国才杯”笔译比赛一等奖
2023年获得全国外语教学大赛跨文化组省级三等奖
2023年获21世纪英语演讲大赛校级一等奖
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优秀奖
2023年获得河南省校园歌手大赛省级二等奖
2024年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省级一等奖
2024年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城市一等奖
校园活动:
2021.09-2025.09担任班级学习委员,负责收发作业、协调班级上下、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并负责调动班级参与学科类竞赛和专业性比赛。
2021.09-2024.01担任中原科技学院音乐社社长
负责制定社团内各项工作及相关活动的宣传策划工作、组织部门干事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并负责社团工作的最终审核确定。
1.连续四年专业第一、综合测评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你觉得获得这些成绩的终极秘籍是什么?
自我专注力,用我的话来讲,也叫“定力”。
刚进大学时,我像许多人一样站在迷雾里徘徊。看着周围同学为了一些“看不见的规则”奔波,听着关于“捷径”与“人脉”的讨论,心里难免动摇:是不是也要学会“迎合”,才能更快抵达目标?那些日子里,我常在努力学习和跟风社交之间摇摆,既怕错过所谓的“机会”,又担心失去内心的方向。
真正的改变始于一次深夜反思。我意识到,成长不该是一场疲于应付外界期待的追逐,而应是一场忠于自我的修行。从那以后,我开始专注脚下的路。当我把精力从“别人在做什么”转向“自己能做好什么”,内心的迷茫竟渐渐被充实感取代。现在回想,四年成长的核心命题其实只有一个:把“向外看”的精力收回来,给“向内长”的自己腾地方。当你不再盯着别人的剧本调整人生,而是专注打磨属于自己的角色,那些曾让你困惑的“捷径”“规则”,都会在你日益清晰的成长轨迹前失去吸引力。
现在回头看,四年专业第一的成绩单上,藏着的不是“天赋”或“运气”,而是把“我应该学”变成“我想弄明白”的好奇心,是在杂音中捂住耳朵专注走路的定力,更是相信“时间会给真诚的人颁奖”的笃定。真正的成功从不是靠“争”来的,而是当你把自己活成一块磁石,用学识、能力、自我修养打磨出独特的磁场,你想要的答案,自然会被你吸引而来。这或许就是成长最动人的真相:你只管向阳而生,世界自会为你安排属于你的季节。
2. 很多人觉得大学就该“一心只读专业书”,但你却把大量时间投入自己的爱好中,甚至频繁参加文艺演出、组乐队、办音乐会。这种旁人眼中的“不务正业”,如何成为你专业学习的“加速器”?
我的秘诀是把生活过成“不设限的拼图”。学习不是唯一的底色,而是和兴趣、实践共同构成的完整画面。
有人觉得“一心只读圣贤书”才能拿第一,但我偏要在唱歌里找英语语感,在舞台上练表达底气,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把自己困在单一的“轨道”上,而是让热爱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
大一时,我也担心过天天跑来跑去唱歌会不会耽误学习。但当我试着把英语演讲的稿子编成顺口溜,用唱英文歌里强弱的节奏感读英语文章时,我突然发现两者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唱英文歌时,我会下意识注意连读和重音,这居然和英语听力里的“语音现象”不谋而合,这大大提升了我的口语水平;而准备专业课pre时,舞台上培养的“观众意识”又帮了大忙——我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拆解复杂理论,就像在台上用歌声和舞台表现力抓住听众注意力一样,由此,我的台风和随机应变能力得到了锻炼。
关于“外界的声音”,我曾在大二时听到过质疑:“天天参加演出,一看就是不务正业”“拿奖的说不定有内幕”。但我很快明白,专注自己的节奏,是对杂音最有力的回应。当别人还在讨论“谁和老师关系更好”时,我在用歌声理解语言的温度,用舞台锻炼表达的张力,用不同的经历丰富我的精神世界。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历,恰恰构成了我的‘立体竞争力’。”
所以我想和学弟学妹们说:别因为怕“浪费时间”就放弃生活里的热爱,也别听别人说“没用”就轻易否定。坚持做你喜欢的事,它可能暂时看不到好处,但日子久了就会发现,那些为热爱付出的时光,都在悄悄给你的人生“开挂”,让你活成更立体、更鲜活的自己。
3.在考研备赛期突遇日语203换大纲的突发状况,你是如何快速做出换校决策的?
考研本就是一场充满变数的“博弈”,想要赢得全局,光靠埋头苦学远远不够,更得做个“清醒的局中人”。其实从一开始择校,我就明白信息差就是竞争力。所以早就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搜集院校动态,关注了不少考研博主,还主动请教老师,提前给自己铺好了“退路”。
得知日语203可能换大纲时,我正好在一边准备河南省毕业生师范生技能大赛,一边备考。即便早有心理准备,眼泪还是不受控地掉。伤心了一周后,我才冷静下来。因为前期的信息积累,让我对各院校的考试趋势心里有底,所以我的目标仍然很清晰。我第一时间在小红书上筛选出近五年考纲稳定、不依赖日语203新政策的目标院校,结合专业适配度和报录比,圈定了几个备选方案。
紧接着,我反复推演不同选择会出现的结果:如果坚持原校,203过线几率非常小,大概率会滑线;如果换专业,当时已经进入10月份,且还要参加省赛,新书的背诵基本跟不上;而换校不换专业,既能沿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储备,又能避开未知风险,只有一点——竞争压力大。但最终,我选择重新择校,并敲定了新目标——这所学校不仅日语考试大纲多年未变,而且过往真题也和我的复习重点重合度相对较高。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考研就像一场迷雾中的行军,掌握信息才能看清方向,提前布局才能从容应变。与其在危机来临时手忙脚乱,不如从一开始就做个“信息猎手”,主动打破信息差,把命运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4.考研冲刺期撞上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如何在两个月内兼顾备赛与复习,还拿下省一等奖?
一个词:坚持。
那段日子是我考研路上最黑暗的“至暗时刻”——目标院校突然更换大纲,逼我重新择校;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又横在眼前,备赛已投入大量精力,学校和老师也寄予厚望,我实在不愿半途而废。而考研倒计时的压力像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每天都在“放弃比赛保考研”和“咬牙坚持两头顾”的拉扯中煎熬,孤独与迷茫几乎将我吞噬。
那时候,时间成了我最稀缺的资源,一分钟想掰成两半用。最记忆犹新的,是改PPT改到凌晨4点的那个夜晚。弘毅楼空荡的走廊里,只有我电脑屏幕泛着冷光,改完当天的课件之后,所有的委屈和疲惫突然爆发。我对着寂静的楼道哭出声,质问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个地步?”但哭完的那个清晨,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光,我突然意识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份坚持都在为未来铺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最终拿下省一等奖的那天,我忽然想起那个崩溃痛哭的凌晨。现在回望,我终于能回答当年那个深夜的质问:所有的奔赴都有意义,因为人生最耀眼的光芒,往往就绽放在那些“快要撑不下去,却依然选择继续”的时刻。
5.最后,你想和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
学弟学妹们,真心想和你们聊聊心里话。人生这场旅程没有固定剧本,别被外界定义的“优秀标准”束缚住手脚。总有人告诉你“好学生”该是什么样子,可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刻——你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模板,而是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成长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比盲目追赶更重要。别害怕试错,也别因暂时的迷茫焦虑,那些磕绊与思考,都是帮你找到热爱领域的指南针。当你找到愿意为之坚持的方向,哪怕这条路不被看好,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时间自会给你答案。
成功的标尺不该掌握在别人手中。别总盯着他人的进度焦虑,和过去的自己比一比,今天比昨天多学了新知识,克服了小恐惧,甚至只是保持了积极的心态,这都是值得骄傲的进步。记住,你人生的精彩,不在于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而在于忠于内心,在自己的赛道上绽放光芒。大胆去探索、去成长,属于你们的精彩,终会如期而至。

